查看原文
其他

裁员50%!AI制药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了

智药局 智药局 2023-08-18


5月25日,英国上市AI制药公司BenevolentAI宣布公司的战略调整,裁员近180人,比例接近50%


2022年4月,BenevolentAI上市时风头正盛,或许没有想到一年后会元气大伤,公司整体进入蛰伏期。


追捧和喝彩已经开始散去,不是所有公司都是薛定谔。从去年Absci开始裁员,行业就已经开始转变。


洗牌已经开始,对于AI制药公司而言,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——熬过寒冬。


临床失利,战略调整


根据BenevolentAI最新的战略,公布了调整措施:


  • 在不考虑任何新收入的情况下,减少支出并节省4500万英镑,将公司现金流支撑到2025年7月;

  • 优先考虑公司最有潜力的临床和临床前资产,并将其推进到价值拐点;

  • 简化和重组生物业务部和技术业务部门,共享业务运营支持;


以上的战略导致了公司要裁撤多达180名员工,进而减少3200万英镑的人力支出和1300万英镑的设施和其他业务费用。


截止2022年底,BenevolentAI的员工数量为354人,包括293名研发人员及61位管理人员,此次裁员人数接近50%。


公司的技术业务部门为AI部门,最近在研发一款自然语言生物医学查询系统,为合作伙伴加速医药发现;生物业务部门则负责药物研发。


然而此次裁员距离BenevolentAI上市仅仅过去一年。


BenevolentAI成立于2013年,由Ken Mulvany在英国创立,将AI与生物、化学和制药等技术结合。其最出名是在新冠早期,通过AI知识图谱平台,确定了礼来的巴瑞替尼(Baricitinib)可用于治疗重症新冠患者,并获得了FDA的紧急使用授权。


2022年4月,BenevolentAI通过与空白支票公司Odyssey Acquisition合并上市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泛欧交易所,投后估值约15亿欧元(17亿美元),一举成为欧洲医药健康领域金额最高的SPAC交易。


BenevolentAI通过上市获得了超3.9亿欧元收益,用于加速研究、开发机器学习系统和扩大药物管线。


尽管如此,BenevolentAI的裁员并非毫无预兆。今年4月,公司宣布其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局部泛 Trk抑制剂BEN-2293的IIa期临床试验,没有达到次要疗效终点,即无法减少患者的瘙痒和炎症。(扩展阅读:又一款AI药物临床试验受挫,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AI+制药?


BEN-2293是公司目前推进得最快的管线,也是唯一一条临床管线,此前BenevolentAI也凭借该药物上市。


该药物是利用公司的Benevolent Platform™平台确定的靶点,通过知识图谱平台公司确定了Trk受体在特应性皮炎中作为瘙痒和炎症介质的作用,抑制TrKA能够减少瘙痒,抑制TrkB、TrkC能够减少炎症。


但长期以来,治疗轻度和中度的特应性皮炎的以皮质类固醇(TCS)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(TCI) 为主,而后出现了PDE4 抑制剂、IL4/IL13 抑制剂以及JAK抑制剂用于治疗中度或者重度的患者。


上述机制及靶点均有成熟药物上市,但BenevolentAI选择的Trk受体在所有研发管线中并不主流,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。


现在,BenevolentAI并不打算继续推进BEN-2293,而是准备节衣缩食押注其他新的管线,例如BEN-8744和BEN-28010。


BEN-8744是一种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同类最佳PDE10抑制剂,预计2023年Q3进入临床I期。BEN-28010 是一种用于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同类最佳 CNS 渗透剂 CHK1 抑制剂,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进入IND-ready 。


2022年,BenevolentAI目前公司报告经营亏损1.97亿英镑,其中药物研发支出大幅增长,从去年的2710万美元增长到4320万美元,产品和技术支出为2430万英镑。


截止2022年末,BenevolentAI的净现金、现金等价物和短期存款为1.302亿英镑,的确不容乐观。


勒紧裤腰带过日子


智药局平时在和各类业内人士沟通时,也察觉到AI制药公司的尴尬处境。


一方面,部分医药人士开始相信AI是能够用于医药研发的,以往对此抱有怀疑和不屑一顾,在亲眼见证了AI对于小分子筛选、蛋白质亲和力提升后,对这项技术逐渐改观。


包括ChatGPT的出现,将人们对AI的感知直接提升一个维度,开始重视人工智能,思考它的应用。一些由ChatGPT为灵感的医疗模型初创公司也在涌现。


但另一边,国内AI制药公司却陷入了商业化难以闭环的境地。做AI CRO,昂贵的人力成本让它们难以拿到订单;做AI biotech,曾经的估值又炒得很高,医药投资看的都是药物数据,AI的加分很有限;而做AI SaaS,很多公司并不买账,BD是个大难题。


不是每家公司都是薛定谔,既能够出售软件,又能拿到big pharma的订单,在武田用40亿首付款拿下Nimbus的TYK抑制剂后,还能分账1.473亿美元。


看BenevolentAI就知道,2022年向阿斯利康交付了三个由AI平台发现的新靶标,收入仅由2021年的460万英镑增长为1060万英镑。


国内有多少AI制药公司已经两年没有拿到融资了?如果细数,能罗列的公司真不少。据我们所知,不少公司还等着融下一轮续血,账上的钱仅够支撑一两年,不得不节衣缩食。


中国有超80家AI+制药的初创公司,创始背景来自于高校转化,计算机海归博士创业,或者跨界从业者的比例不少,它们的共性都是没有亲自做过药


有业内人士称,某公司创始人对于技术非常执着,有一个专门的团队仅和高校团队联合发文,该团队都是有高质量文章的博士,年薪在百万以上,实在是太奢侈了。


实际上,以TMT基金和跨界创业者们太过迷信技术的力量了,药物研发的难点和门槛不仅在于技术,还有不确定性。体外和动物模型表现优异,不代表在人体内安全性和疗效良好。


很多例子已经表明,由AI发现的靶点,设计的药物不一定越快越好,而是应该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决策质量。事实就是人们很难对AI产生的结果产生信任。


一位创始人曾亲口告诉智药局:“现在社区上已经有非常多开源软件,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特色,很难从市场中杀出来。”


焦虑,已经成为许多AI制药初创的主旋律,在商业化问题上来回摇摆,举棋不定。以海外为坐标的AI制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,国内的公司又该怎么办呢?


曾经争抢份额的情况已经是过去式,估值被推上去的公司,被架在空中尴尬地下不来。对技术的盲目乐观已经让人们意识到,它并没有像原来人们预想的,让企业带来质效革命。


技术仍在进步,但早先的探路人们,已经开始失落了。


参考链接:

https://www.benevolent.com/news-and-media/press-releases-and-in-media/benevolentai-unveils-strategic-plan-position-company-new-era-ai/


—The End—


推荐阅读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